汙水處理中的微生物分類
汙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種類很多,主要有菌類,藻類以及動物類。
細菌的適應性強,增長速度快。根據對營養(yang) 物需求的不同,可將細菌分為(wei) 自養(yang) 菌和異養(yang) 菌兩(liang) 大類。
自養(yang) 菌利用各種無機物(CO2、HCO3-、NO3-、PO43-等)為(wei) 營養(yang) 將其轉化為(wei) 另一種無機物,釋放出能量,合成細胞物質,其碳源、氮源和磷源皆為(wei) 無機物。
異養(yang) 菌以有機碳作碳源,有機或無機氮為(wei) 氮源,將其轉化為(wei) CO2、H2O、NO3-、CH4、NH3等無機物,釋放出能量,合成細胞物質。汙水處理設施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異養(yang) 菌。
真菌包括黴菌和酵母菌。真菌是好氧菌,以有機物為(wei) 碳源,生長pH為(wei) 2-9,最佳pH為(wei) 5.6。真菌需氧量少,隻有細菌的一半。真菌常出現於(yu) 低pH值、分子氧較少的環境中。
真菌絲(si) 體(ti) 對活性汙泥的凝聚起到骨架作用,但過多絲(si) 狀菌的出現會(hui) 影響汙泥的沉澱性能,而引起汙泥膨脹。真菌在汙水處理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藻類是單細胞和多細胞的植物性微生物。它含有葉綠素,利用光合作用同化二氧化碳和水放出氧氣,吸收水中的氮、磷等營養(yang) 元素合成自身細胞。
原生動物是最,低等的能進行分裂增殖的單細胞動物。汙水中的原生動物既是水質淨化者又是水質指示物。絕大多數原生動物屬於(yu) 好氧異養(yang) 型。在汙水處理中,原生動物的作用沒有細菌重要,但由於(yu) 大多數原生動物能吞食固態有機物和遊離細菌,所以有淨化水質的作用。原生動物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在不同的水質環境中出現不同的原生動物,所以是水質指示物。例如,溶解氧充足時鍾蟲大量出現,溶解氧低於(yu) 1㎎/L時出現較少,也不活躍。
後生動物是多細胞動物。在汙水處理設施和穩定塘中常見的後生動物有輪蟲、線蟲和甲殼類的動物。
後生動物皆為(wei) 好氧微生物,生活在較好的水質環境中。後生動物以細菌、原生動物、藻類和有機固體(ti) 為(wei) 食,它們(men) 的出現表明處理效果較好,是汙水處理的指示性生物。
微生物的代謝
微生物的生命過程是營養(yang) 不斷被利用,細胞物質不斷合成又不斷消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新生命的誕生,舊生命的死亡和營養(yang) 物(基質)的轉化。汙水的生物處理就是利用微生物對汙染物(營養(yang) 物)的代謝轉化作用實現的。
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後生動物共生於(yu) 水體(ti) 中。細菌和真菌以水中的有機物、氮和磷等為(wei) 營養(yang) 進行有氧和無氧呼吸合成自身細胞。藻類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中的氮、磷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細胞並向水體(ti) 提供氧氣。藻類的細胞死亡後成為(wei) 菌類繁殖的營養(yang) 。原生動物吞食水中固態有機物、菌類和藻類。後生動物捕食水中固體(ti) 有機物、菌類、藻類和原生動物。
微生物從(cong) 汙水中攝取營養(yang) 物質,通過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合成自身細胞和排出廢物。
這種為(wei) 維持生命活動和生長繁殖而進行的生化反應過程叫新陳代謝,簡稱代謝。根據能量的轉移和生化反應的類型可將代謝分為(wei) 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
微生物將營養(yang) 物分解轉化為(wei) 簡單的化合物並釋放出能量,這一過程叫做分解代謝或產(chan) 能代謝;微生物將營養(yang) 物轉化為(wei) 細胞物質並吸收分解代謝釋放的能量,這一過程叫做合成代謝。
當營養(yang) 缺乏時,微生物對自身細胞物質進行氧化分解,以獲得能量,這一過程叫做內(nei) 源代謝,也叫內(nei) 源呼吸。當營養(yang) 物充足的時,內(nei) 源呼吸並不明顯,但營養(yang) 物缺乏時,內(nei) 源呼吸是能量的主要來源。
沒有新陳代謝就沒有生命。微生物通過新陳代謝不斷地增殖和死亡。微生物的分解代謝為(wei) 合成代謝提供能量和物質,合成代謝為(wei) 分解代謝提供催化劑和反應器。兩(liang) 種代謝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不可分割。
微生物代謝消耗的營養(yang) 物一部分分解成簡單的物質排入環境,另一部分合成為(wei) 細胞物質。不同的微生物代謝速度不同,營養(yang) 物用於(yu) 分解和合成的比例也不相同。
厭氧微生物分解營養(yang) 物不徹,底,釋放的能量少,代謝速度慢,將營養(yang) 物用於(yu) 分解的比例大,用於(yu) 合成的比例小,細胞增殖慢。
好氧微生物分解營養(yang) 物徹,底,最終產(chan) 物(CO2、H2O、NO3-、PO43-等)穩定,含有的能量最少,所以好氧微生物代謝中釋放的能量多,代謝速度快,將營養(yang) 物用於(yu) 分解的比例小,用於(yu) 合成的比例大,細胞增殖快。
微生物的生長環境
廢水生物處理的主體(ti) 是微生物,隻有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讓微生物大量繁殖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處理效果。影響微生物生長的的條件主要有營養(yang) 、溫度、pH值、溶解氧及有毒物質等。
營養(yang) 是微生物生長的物質基礎,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和物質來自於(yu) 營養(yang) 。微生物細胞的組成(不包括H2O和無機物),可用化學式C5H7O2N或C60H87O23N12P表示。
不同微生物細胞的組成不盡相同,對碳氮磷比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好氧微生物要求碳氮磷比為(wei) BOD5:N:P=100:5:1[或COD:N:P=(200~300):5:1]。
厭氧微生物要求碳氮磷比為(wei) BOD5:N:P=100:6:1。其中N以NH3-N計,P以PO43--P計。微生物種類繁多,所需C、N、P的化學形式也不相同。如異養(yang) 菌需要有機物為(wei) 碳源,而自養(yang) 菌以CO2和HCO3-為(wei) 碳源。
幾乎所有的有機物都是微生物的營養(yang) 源,為(wei) 達到預期的淨化效果,控製合適的C:N:P比顯得十分重要。微生物除需要C、H、O、N、P外,還需要S、Mg、Fe、Ca、K等元素,以及Mn、Zn、Co、Ni、Cu、Mo、V、I、Br、B等微量元素。
微生物的種類不同生長溫度不同,各種微生物的總體(ti) 溫度範圍是0~80℃。根據適應的溫度範圍,微生物可分為(wei) 低溫性(好冷性)、中溫性和高溫性(好熱性)三類。
低溫性微生物的生長溫度為(wei) 20℃以下,中溫性微生物的生長溫度為(wei) 20~45℃,高溫性微生物的生長溫度為(wei) 45℃以上。好氧生物處理以中溫為(wei) 主,微生物的最適生長溫度為(wei) 20~37。
厭氧生物處理時,中溫微生物的最適生長溫度為(wei) 25~40℃,高溫微生物的最適生長溫度為(wei) 50~60℃。所以厭氧微生物處理常利用33~38℃和52~57℃兩(liang) 個(ge) 溫度段,分別叫做中溫消化(發酵)和高溫消化(發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厭氧反應已能在20~25℃的常溫下進行,這就大大降低了運行費用。
在適宜的溫度範圍內(nei) ,每升高10℃,生化反應速度就提高1~2倍。所以,在較高最適溫度條件下生物處理效果較好。人為(wei) 改變汙水溫度將增大處理成本,所以好氧生物處理一般在自然溫度下進行,即在常溫下進行。
好氧生物處理效果受氣候的影響較小。厭氧生物處理受溫度影響較大,需要保持較高的溫度,但考慮到運行成本,應盡量采用常溫下運行(20~25℃)。
如果原汙水的溫度較高,應采用中溫發酵(33~38℃)或高溫發酵(52~57℃)。如果有足夠的餘(yu) 熱或發酵過程中產(chan) 生足夠的沼氣(高濃度有機汙水和汙泥消化),則可以利用餘(yu) 熱或沼氣的熱能實現中溫和高溫發酵。
酶是一種兩(liang) 性電解質,pH值的變化影響酶的電離形式,進而影響酶的催化性能,所以pH值是影響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係統,就有不同的pH值適應範圍。細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的pH值適應範圍是4~10。
酵母菌和黴菌的最適pH為(wei) 3.0~6.0。大多數細菌適宜pH=6.5~8.5的中性和偏堿性環境。好氧生物處理的適宜pH為(wei) 6.5~8.5,厭氧生物處理的適宜pH為(wei) 6.7~7.4(最佳pH為(wei) 6.7~7.2)。
在生物處理過程中保持最適pH值範圍非常重要。否則,微生物酶的活性降低或喪(sang) 失,微生物生長緩慢甚至死亡,導致處理失敗。
進水pH值的突然變化會(hui) 對生物處理產(chan) 生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可逆轉。所以保持pH值的穩定非常重要。
好氧微生物的代謝過程以分子氧為(wei) 受體(ti) ,並參與(yu) 部分物質的合成。沒有分子氧,好氧微生物就不能生長繁殖,所以,進行好氧生物處理時,要保持一定濃度的溶解氧(DO)。
供氧不足,適合低溶解氧生長的微生物(微量好氧的發硫菌)和兼性微生物大量繁殖。它們(men) 分解有機物不徹,底,處理效果下降,且低溶解氧狀態下絲(si) 狀菌優(you) 勢生長,引起汙泥膨脹。
溶解氧濃度過高,不僅(jin) 浪費能量,而且會(hui) 因營養(yang) 相對缺乏而使細胞氧化和死亡。為(wei) 取得良好的處理效果,好氧生物處理時應控製溶解氧在2~3mg/L(二沉池出水0.5~1mg/L)為(wei) 宜。
厭氧微生物在有氧的條件下生成H2O2,但沒有分解H2O2的酶而被H2O2殺死。所以,在厭氧生物處理反應器中絕對不能有分子氧存在。其他氧化態物質如SO42-、NO3-、PO43-和Fe3+等也會(hui) 對厭氧生物處理產(chan) 生不良影響,也應控製它們(men) 的濃度。
對微生物有抑製和毒害作用的化學物質叫有毒物質。它能破壞細胞的結構,使酶變性而失去活性。如重金屬能與(yu) 酶的-SH基團結合,或與(yu) 蛋白質結合使之變性或沉澱。有毒物質在低濃度時對微生物無害,超過某一數值則發生毒害。
某些有毒物質在低濃度時可以成為(wei) 微生物的營養(yang) 。有毒物質的毒性受pH值、溫度和有無其他有毒物質存在等因素的影響,在不同條件下毒性相差很大,不同的微生物對同一毒物的耐受能力也不同,具體(ti) 情況應根據實驗而定。
在廢水生物處理過程中,應嚴(yan) 格控製有毒物質濃度,但有毒物質濃度的允許範圍尚無統一的標準,表1的數據僅(jin) 供參考。
電話
微信掃一掃